去年男籃世界杯與今年巴黎奧運會,國際籃球界的變化愈發(fā)明顯。全世界的隊伍都開始注重三分球的精準投射和攻防之間的快速轉換。這種趨勢下,中國男籃卻仍然沿襲著過去的陣地戰(zhàn)戰(zhàn)術,依賴身高的優(yōu)勢來試圖影響比賽,這在新的競技環(huán)境下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這樣的戰(zhàn)術選擇,似乎預示著我們在大賽中難以取得突出的成績。
然而,在亞預賽第二窗口期與關島男籃的比賽中,中國男籃展現出了新的面貌。他們以101比53的大比分贏得了比賽,全隊共送出30次助攻,三分球31次出手命中13次,命中率高達41.9%。這不僅僅是實力的體現,更是戰(zhàn)術轉變的信號。郭士強教練不再固執(zhí)于從內線發(fā)起進攻,而是開始注重打更加靈活的轉換進攻,這樣的變化讓人眼前一亮。
日本男籃在巴黎奧運會中的表現也值得我們關注。盡管在全方位與對手比較中處于劣勢,但他們依然能夠打出堅韌的籃球。這得益于他們精準的三分球投射和快速的攻防轉換。身高并不占優(yōu)勢的河村勇輝,卻能在外線展現出果敢的投射,而日本隊恐怖的三分球能力也在世界大賽中得到了證明。
回到中國男籃,他們在面對澳大利亞男籃的熱身賽以及NBA夏季聯賽中,外線球員在高壓防守下顯得力不從心,內線優(yōu)勢也不明顯。因此,遭遇的連續(xù)失利其實早有預兆。然而,在面對關島男籃的比賽中,中國男籃開始重視三分球的投射,并積極抓取攻防轉換的機會,這是他們走向世界舞臺的重要一步。
面對歐美強隊,中國男籃需要先從“虐菜”級別的比賽中找到自信,確立好自己的戰(zhàn)術體系。只有在外線發(fā)揮出應有的身手,中國男籃才有復興的希望。回想2008年的那支中國男籃,雖然姚明是核心,但朱芳雨、王仕鵬、李楠、劉煒等外線射手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如今,雖然這些外線名將已經退役,但中國男籃仍需尋找能夠承擔重任的投手。希望這次的亞預賽能讓中國男籃真正意識到三分球和攻防轉換的重要性,重新與世界籃球接軌。